2007年12月3日 星期一

危機最前線的心得

951902李思穎 951905李佳霖 951923彭郁婷 951935陳俐妏 951936余亞璇



每個從事新聞工作的人都抱有各種雄志,無論是為正義,或為收視率,種種原因使「新聞」在現在來說,已經不單單只是「新聞」了。事實經由媒體揭發,也經由媒體塑造,記者媒體因而被冠上「無冕王」的頭銜。然而新聞媒體是社會的公器,肩負社會責任,目的在於監督政府、提供民眾「知」的權利,並進一步關懷弱勢、實現社會正義。而記者的職責就是要實現媒體的這些社會責任。因此記者在報導一個事件的時候,應當要避免遭受有心人士的誤導,做出還原事情真相的全方位報導。

但是面對假新聞與道德正義兩方拉鋸戰,即將成為新一代媒體或閱聽人的我們該怎麼去平衡與分辨呢?

紐約時報的董事長沙茲伯格認為紐約時報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對優質新聞的堅持,不應該有假新聞。他強調,紐約時報曾犯錯,傑森.布萊爾撰寫假新聞是迄今最令他感到痛苦的事件,因這件事讓紐約時報追求新聞品質及正確性的核心概念受到質疑,後來紐時誠實面對讀者,迅速承認錯誤,說明如何改正,最後終能重新開始。


「危險最前線」徹底描寫出身為記者媒體都會有的矛盾,究竟應該報導正確無誤的內容,還是能夠提升收視率的獨家?影片中記者麥克斯在廁所見到挾持的過程,所以靈機一動想要大肆報導這個新聞,希望把握此良機重回工作崗位,雖然他主導著山姆,但山姆只是一心想討回公道,並不想傷害任何人。麥克斯想要控制媒體,設計出他所想要的「大新聞」。博物館外的收視大眾,同樣是談論這個新聞,卻被記者以不同的觀點大量報導,而觀眾只相信他們看到的畫面與徹底扭曲的訊息。搶獨家拼收視率是人之常情,但是記者不是導演,新聞也不是一齣戲,其實大眾是無法分辨的,因此媒體不能利用大眾的信任,任意操縱社會。


許多電影描寫到記者在社會正義與上層壓力之間無法平衡的後果,1999年《驚爆內幕》(The Insider)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主角羅威博格曼身兼著名新聞節目的記者與製作人,當他得知菸草公司蓄意強化尼古丁的效用增加了致癌可能性的事實時,羅威博格曼與揭發內幕的另一主角傑弗瑞華肯面臨各方壓力甚至是殺身之禍,在事實越挖越深的同時,記者往往不知道自身已經陷入危險之中。然而比起製造假新聞造成一時轟動,我們相信不畏強權,勇於揭發事實的記者更令人敬佩。


記者的道德良知,影響著新聞的走向。影片中清楚描寫到,當初麥斯因為女助理丟下攝影機、放著獨家畫面不管跑去救人而斥責她,如今,女助理竟要求鮮血直流的麥斯千萬不要抹去血跡以增加「真實感」,這樣的轉變令人不可置信,然而這卻也可能是事實。其實這樣的事情會發生,源頭來自於收視率,而收視率來自於我們這些觀眾,因為我們喜歡看大新聞,我們希望能夠從新聞中看到驚人的內容,使得記者、電視台往往在報導事情的同時,為求逼真與驚悚,加油添醋。因此在批判媒體報導不實新聞的同時,我們也應該要反省自身的社會道德觀,提升素養與學習分辨是非。


最近我們臺灣的媒體也犯下了捏造新聞的錯誤,如TVBS恐嚇影帶案:TVBS今年三月播出黑道分子周政保持槍恐嚇角頭老大劉瑞榮的畫面,事後查出是記者史鎮康所拍攝,中部特派員張裕坤明知畫面是史鎮康所拍,仍製成新聞播出,兩人都被台中地檢署依恐嚇幫助犯提起公訴,另外三立新聞台在「二二八走過一甲子」系列特別報導節目中,引用歷史紀錄畫面作為與其新聞報導內容不符之背景說明,還有腳尾飯和瀝青鴨等……扭曲事實的不實報導,再次顯示新聞媒體並未確實遵循新聞專業倫理處理報導內容之問題。製造出假新聞的原因之多,為了賺錢、為了人情、為了政治、為了國家、為了理想的那一面,往往媒體必須製作出假的新聞,去掩蓋一些不堪的漏洞。但即使假新聞的頻率日漸增高,媒體操弄的手法日益增強,我們仍然不能不看新聞,這樣的循環已經成為一種常態,然而深愛這片土地的人未必能理性面對這些狀況,究竟拿捏的尺度該如何適可而止,是不是非要出現一些重大的犧牲才叫做值得?新聞是一時的,媒體若沒有站在公正的角度播報新聞,那麼帶給社會的傷害卻是永恆。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希金斯曾說:「我們完全承認及尊重新聞與言論自由,但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也必須顧及新聞責任。」


人們的偏差行為,有時是新聞報導的投射,尤其在大眾媒體無孔不入的時代,我們隨時會暴露在病態的新聞資訊當中,耳濡目染的結果,身心自然遭受無形的戕害,故新聞應站穩社會正義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我們認為,成為一個好的新聞工作者最需要的便是要具備一座天秤,來衡量新聞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確及公正的報導出人們所需要的資訊。若人人持這這樣的態度工作,複雜又競爭的新聞圈也能變得相輔相成吧!

1 意見:

YZU961.新聞採訪與寫作 提到...

很好的電影心得報告,不但有舉出台灣媒體發生的例子,也有對新聞工作一職做出建議,good~

繼續加油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