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4日 星期二

"危機最前線"電影觀賞心得

951927許瀚昌 951928陳詩瑜 951932賴育中 952016張楚陽


在觀賞完整部電影之後,心裡最深的感觸莫過於震驚不已的麥克斯、從博物館裡走出來的時候、突然爆炸的那個畫面。從那一刻起他突然了解到,是他把山姆弄死的。到了電影的最末端,才突然有這種省悟。

由達斯汀霍夫曼所飾演的麥克斯是電視台的知名記者,對於搶新聞以及跑獨家的功力一流,但也因此得罪了當時的知名主播而被"流放邊疆",遠離紐約。但其實在影片一開始時,麥克斯對於新聞的操作手法上仍舊以較為聳動的報導方式進行-即使該位議員盜取公款是事實。但在一切都以收視率為前提的製作目標下,似乎什麼新聞倫理、新聞道德都可以拋諸腦後、棄之不顧了。而他在電視台總監的要求下,去製作一則有關於博物館財務困難的新聞時,意外碰上人質挾持事件。而麥克斯身陷其中,卻不思如何解決這件事情,反而是逆向操作,積極的要把犯罪者-挾持人質的山姆,塑造成一個可憐、被逼上走投無路的一位失業男子,期盼藉此博得社會大眾的同情以及憐憫,同時也藉此達到其最終目的-提升所謂的"收視率",增加自己在電視台的地位。

影片一開始出現的山姆,他確實是個因為被博物館館長解雇,而希望找館長商談的一位普通男子而已。影片中塑造出的形象,山姆就跟一般人一樣,個性溫和,同時對事情有自我的認知以及見解。因為一時的衝動,所以使用了較為激進的手段、藉此表達自我訴求,即使如此、山姆在影片一開始的形象,並沒有這麼的糟。但在麥克斯介入整件事情後,事情就有了不一樣的發展。麥克斯為了搶獨家,竟然在警衛受傷的情況下,還要他的助手先通知自己的電視臺來採訪,然後才通知警方並叫來救護車;後來還責怪助手在救人的時候沒有扛著攝影機拍下整個過程。這就如同許多在採訪受難者的家屬時,一直逼問其感想,不斷地營造悲戚以增加氣氛的記者一般冷血!直到影片結束,山姆引爆炸彈,自殺身亡後,傷痕累累的麥克斯終於自食惡果-他教導的助手也成了一位冷血記者,還叫他不要把額頭上的血擦掉,原因竟然是「效果很不錯」。而在麥克斯的錯誤引導下,山姆的性情開始轉變。其實就一般倫理道德而言,不管事情的目的性對與否,只要使用了暴力或是任何其他不合理、非法理所規範下的任何手段,基本上都是違法、而不能為社會大眾-即我們一般所謂的"輿論"所能接受的。但麥克斯深知其實山姆並沒有傷害他人的意思,但卻又想把這一篇獨家新聞給搶下來。所以在嫌疑犯本身的"形象定位"上,麥克斯完全把媒體人應有的公正客觀踩在腳底下,使用"斷章取義"的手段,把山姆塑造成美國"勞工階級"的代言人,也使得博物館外出現相當有趣的景象-一群美國民眾支持山姆的畫面。但麥克斯自己也說了-"群眾是善變的",過了沒有多久之後,一開始美國民眾對於同情山姆的態度慢慢轉變,時間一拉長,一般民眾也慢慢失去耐性,與論至此也回歸中道思考,希望山姆盡快釋放館內人質。至此、麥克斯跟山姆也慢慢發現,他們所希望的結局已經是近乎不可能了。

從影片一開始探討,我們說過,先不管其訴求的目的正當性,但只要使用了違法的手段,就是必須要接受法律制裁的。而山姆也沒有傷害任何人的意思,但他希望他的目的達成之後可以無罪釋放。可是這一點在法理上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麥克斯的訴求在於-把山姆最善良的一面表現出來,希望藉此獲得大眾同情,同時拉拔自己的電視台節目的收視率。我們要說的是,媒體人至此喪失對於新聞事件最基本的對錯認知,對於新聞而言,客觀報導固然重要,但是不能枉顧道德倫理。新聞議題本身雖具有可操作性,但應適可而止。影片最後的引爆點在於,山姆已經知曉麥克斯對於此新聞事件的操作手法,故在最後將所有人質釋放之後,以自殺方式了結整件事情,希望藉此逃避接下來他可能即將面對的審判及刑責。所以,事件在一開始就有化解的可能性,館長以低姿態向山姆商量相關的事情之後,整件事情就有可能因此而落幕(僅止於"可能",因為這牽扯到所謂犯罪心理學的部份,故此處不談)。但在麥克斯本身為了"新聞"、"獨家"的製作方式下,整件事情最後以悲劇收場,不禁令人感到惋惜。

最後,我們認為媒體無論如何,都必須要維持新聞的品質,不能為了收視率而過份操作新聞議題,或是另外製作假新聞。我們可以發現,麥克斯在電影中對於新聞議題的過分操弄手法。當他在廁所告訴觀眾館內所發生的事情時,卻極盡渲染之能事,故意誇張他所目睹的一切真相,使民眾產生恐慌與對山姆的譴責。而在和山姆共處的時候,還一直教他該如何應對,想努力地顯露山姆好的一面,博取大眾的同情。片末,在山姆被各個媒體逼得走投無路,步向自殺一途後,懊悔不已的麥克斯也只能徒呼負負,最後對著在場的所有記者大聲吶喊:「是我們殺了他,是我們殺了他啊!」

1 意見:

YZU961.新聞採訪與寫作 提到...

很詳盡的電影心得報告,要能夠結合一些台灣類似的案例將會更加符合電影欣賞的目的喔~,寫的不錯。

繼續加油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