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3日 星期一

「危機最前線」觀後感─媒體力量潛藏著巨大危機

951912 邱慧蘭
951915 曾歆斐
951922 王方筠
951925 陳晴玉
951937 周禹彤


「危機最前線」觀後感─媒體力量潛藏著巨大危機


在電影的最後一幕中,主角麥克斯對著一湧而上的媒體大喊著:「是我們殺了他的!」簡短的一句話,卻讓人突然驚覺,我們是否也像電影情節一樣,在不知不覺當中活在媒體操弄之下?


「危機最前線」電影中,麥克斯是一名被公司冷凍的記者,某天在採訪城中博物館新聞時,意外目擊解雇員工山姆挾持博物館事件,麥克斯當天決定現場轉播,想藉此機會翻身。後來,事件因媒體的報導和介入,一切都脫離了麥克斯和山姆掌控,如雪球般越滾越大,直到最後山姆更因為受不了排山倒海而來的壓力,選擇以自殺收場,讓人不勝唏噓。


片中各家媒體為了挖掘獨家新聞,提高自己電視台的收視率而無所不用其極。包括訪問「兇手」和「受害者」的親朋好友,甚至捏造採訪內容,雖然他們聲稱這些是要給社會大眾不同的觀點,但只不過是各大新聞媒體為了爭取收視率的無聊行為而已;而那些不實的報導,很多也都是草率的斷章取義,或是以片段的畫面發送訊息給社會大眾而已。然而,觀眾真的就只能照單全收這些訊息嗎?這一點很值得我們思考。雖然片中傳達出的問題來源是媒體道德淪喪,但若缺乏閱聽人主動的監督,便很難改變媒體現況。


在「當代新聞與寫作」書中提到,『新聞寫作應該準確、公正及客觀,記者應該追求職業道德及客觀性兩個傳統標準作為目標。職業道德督促每位記者報導準確及公正的新聞;客觀性二字容易解釋,但是卻很難做到。』在此片中我們卻沒有看到記者努力想往這兩點邁進。現實社會中,新聞媒體工作者首先考慮的都在於電視台的收視率,報導的立場不但不客觀,還可能將事件渲染的更加嚴重;但反過來說,身為閱聽人的大中也應該有所反省,放眼現在的台灣媒體,羶色、血腥、暴力或醜聞、八卦這類的新聞,每天不斷的在我們眼前上演,仔細想想,這類新聞之所以這麼多的原因,不外乎是因為大眾變態的窺知慾,往往讓充滿羶腥色的報導銷售大增,造成現今惡性循環的台灣媒體生態。


對此,除了有賴媒體人的自覺,全民都應該負起改善媒體品質的責任。舉例來說,今年八月世界前三大新聞通訊社之一的路透社,轉用俄羅斯電台影片,刊登兩張俄羅斯潛艇在北極海底下插國旗的照片,住在芬蘭北方小鎮的少年看到報紙後,感到事有蹊蹺,於是自己動手找資料,確認這張潛艇照片是翻拍自電影『鐵達尼』裡面的一個片段,路透社被迫認錯道歉。這個例子就是屬於閱聽人的反撲,也證實了我們並不一定要全盤接收媒體所要給訊息,應該多運用思考,去判斷是非,並且更應該以此為榜樣,這樣才能改善媒體的本質。


看完電影之後,我們都需要認真去思考,媒體報導與大眾接收間該如何取得平衡,兩方若能達到共識,相信電影中荒謬的情節,就不至於發生了。

1 意見:

YZU961.新聞採訪與寫作 提到...

大眾媒介的本質應該是比較是屬於單方面的傳播,意即:媒體-->大眾,因此大眾比較難以將訊息回饋給傳播媒介,但是拜數位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衝擊,漸漸改變這樣的一個單方向的傳遞訊息模式,同學最後一段有點出來,「兩方若能達到共識」,以電視新聞來說,雙方較難取得「共識」,當然還牽涉到編輯台的守門問題,但同學有觀察到這樣的現象存在,扁現的不錯喔~

大家繼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