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7日 星期一

晚安,祝你好運

951907林仲恩 951924汪楚瑜 951930鄭思平 951938柳旻慧 951940林琍瑩



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凡對於公開指控某人有親共而不忠於國家之行為,但卻無充份證據者,通稱之。
- 維基百科Wikipedia

1950年代初期,共產黨全面滲透,赤化的恐懼瀰漫美國社會。國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仗著自身的影響力,利用機會隨意指控、誣陷,大肆渲染共產主義已透過各種管道滲入美國國土,意圖擴大恐慌。許多公務員就在「安全有顧慮」等莫須有的罪名下遭到監控、解僱或囚禁。透過這種非理性的毀滅手法成就自己的政治野心,麥卡錫主義不但沒有替美國國家安全帶來幫助,反而成了整肅異己的手段。

在麥卡錫的煽動言論籠罩下,大多數人只好忍氣吞聲尋求自保。正義與理性顯得搖搖欲墜,言論及新聞自由面臨空前未有的威脅的同時,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記者艾德華˙蒙洛以及他的新聞工作團隊,面對社會大眾與受迫害的壓力之下,決心起身對抗撲天蓋地的麥卡錫主義,報導不公與被蒙蔽的真相。在動盪不安的年代,一片害怕出聲的恐懼氛圍中,釐清現實,理清頭緒,並不畏強權,對於「媒體素養」的執著,堅持揭發真相的責任與道德,決心透過「調查性報導」揭露麥卡錫化身恐懼販子,剝削人民「言論自由」的真相。

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指在各類處境中存取、理解及產製媒體訊息的能力。「媒體素養教育」或「媒體教育」有別於培養媒體從業人員的媒體專業教育,教育對象的主體是全體公民,教育目標在於培養全民具備思辨與產製資訊的能力,可以以批判性的角度去解讀媒體信息。
- 維基百科Wikipedia

調查性報導(Investigative Reporting):目的在於揭露被隱藏起來的情況,其題材涉及人類活動的各方面;利用長時間累積足夠的消息來源和文件,向大眾提供強而有力的解釋。
- 維基百科Wikipedia


「言論自由是基本人權,言論自由在世界各地都是民主的基本要素。」
-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凱西

安全與「新聞自由」相互對立的緊張關係,迫使許多記者們,仍須冒著死亡或遭受監禁的風險,來為我們報導新聞。十二月十日為「世界人權日」,以維護新聞自由為宗旨的「無疆界記者」在新聞中,強烈譴責:「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記者、網路異議者及言論自由活躍人士的監獄。」新聞稿進一步指出,中國政府就奧運一事儲存了外國記者及人權分子的個人資料檔案,這次他們被拒絕入境,明確反映了北京當局要排除異己的決心。隨著歐歐洲聯盟與中國之間關係日益密切,以及二零零八年北京奧運舉行的日期愈來愈接近,歐洲議會領袖質疑中國人權表現的聲浪也愈來愈高。回想起二零零一年中國政府為取得七年後的奧運舉辦權,承諾將對人權及新聞自由做進一步的改善。而今距北京奧運只有八個月,仍發現中國大陸的網路受到嚴密控制,使用者不能連線到國外兩千多個新聞網站,網路警察及檢查員監視網路,尋找批評當局的內容。無疆界記者強調:「我們有責任引起人們對中國言論自由災難性情況的關注。中國政府必須在奧運開始前採取連串重大行動,首先釋放監獄中超過一百位的記者及網路異議人士。」此外,他們還指出,雖然中國媒體目前服膺市場定律,迅速改變,但中共中央宣傳部及政治警察仍然繼續監控、審查及逮捕不屈從的記者。甚至禁止中國媒體出現對一些問題的負面報導,其中包括空氣污染、台灣加入奧運聖火傳遞路線的爭議和公共衛生等。這份報告舉出過去一個月發生的好幾起案例,包括外國媒體被禁止接觸異議人士或他們的家屬、被拒絕採訪公開審判,或是受到壓力而終止採訪某一事件。

新聞自由:又稱新聞自由權,是憲法為了保障新聞媒體自主性,提供新聞媒體一些言論自由保障之外的特別保障,以使其發揮監督政府的制度性功能。新聞自由並非是以保障或促進新聞媒體自身的利益為中心,而是以呈現真實報導的方式,傳達給社會大眾知道,讓人民有「知」的權利。
- 維基百科Wikipedia

根據「無疆界記者組織」的研究報告指出,近年來,全球許多國家對新聞及言論自由的保護,有明顯退步的現象。美國總統布希在亞洲之行的重要演說中卻表示:「現代的台灣自由、民主與繁榮。全面接受自由的台灣,讓人民獲得繁榮,並創造了一個自由和民主的華人社會。」由此可見,台灣在世界許多國家的眼中,是擁有言論自由、民主社會的代表。但近來,我們打開電視新聞,見到的卻是許多人利用台灣的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發表誇大不實且具人身攻擊的不實報導。例如:教育部秘書長莊國榮,利用媒體所引發的言論爭議。此行為是否濫用了言論自由?教育部應有待斟酌。

身為媒體新聞人,如果忘了理想,忘了堅持,只會對著一時的口水戰窮追不捨,忘了焦點,也辜負了社會大眾的信任。現今台灣政論性節目繁多,但大多都成了娛樂化。政客所言屬實與否?「愛台灣」、「不愛台灣」時時被政治人物放在嘴邊,然而,充分的證據又在哪呢?這是否算是一種「麥卡錫主義」的重現?諷刺的是,觀眾們又是抱以何種心態去觀賞?我們放任那些未經證實的話語在電視上流竄,任何人說的話都能一舉躍上螢幕、公諸於世,媒體的公正性被踐踏的一文不值。當大眾不在乎真正會影響人民的新聞,嚴肅的政治議題不再討喜,新聞所該有的存在價值被社會所淘汰。如同《GOOD NIGHT, AND GOOD LUCK》當中,上司認為觀眾愛看的是輕鬆娛樂的節目,而非嚴肅的政治議題,迫使蒙洛的節目終止。

電視節目通常是主播獨享掌聲與光彩,但唯有製作人的協助與規畫,才能帶出一個精誠團結的團隊。節目製作人佛瑞德˙芬德,亦然決然地選擇了一個最有共患難意識的姿態以表達他的新聞狂熱外,也選擇了坦然所有的情報以成就他的另一個姿態。

這場以個人身份向國家機器發起的正義之戰,雖讓人付出慘痛代價,但終究成功地扳倒麥卡錫議員,捍衛了用鮮血、生命爭取來的自由!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Wikipedia、奇摩知識+、Yahoo奇摩新聞
參考書集:當代新聞採訪寫作(1995,密蘇里新聞學院教授群)

0 意見: